姓名 | 安芷生 |
职称 | 院士 |
研究方向 | 古环境研究室 |
简历 | 安芷生,男,汉族,1941年生,安徽六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6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球化学所研究生毕业。从事全球变化、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现仍活跃在基础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线,成功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类世重大项目,主持中科院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目前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5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2016年由于在“亚洲季风动力学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原创性杰出持久贡献”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被中国西北大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曾任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地球环境所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副主席及黄土委员会主席,国际全球变化(IGBP)科学委员会委员、副主席,国际人类世工作组委员,南大洋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生态学会会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陕西省"山川秀美"领导小组成员及专家组组长、西安市环境顾问等。现任和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多个高校兼职或客座教授。现任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Quaternary Research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 在第四纪地质和全球变化方面,他以黄土及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要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黄土的堆积、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并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联系起来;率先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引入我国,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与刘东生院士一起将中国黄土与深海沉积序列进行了成功对比;明确指出中国黄土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亚洲季风和内陆干旱化的变迁历史,可视为一个全球变化的良好记录。由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系统的提出了控制中国中东部气候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揭示了东亚季风变迁机制;提出了冬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开展了南北半球气候对比研究;提出亚洲季风始于始新世以及亚洲季风-干旱环境变迁与青藏高原生长和全球变化联系的动力学模型,获得国际承认。他的工作推动了太阳辐射条件下海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提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全球季风动力学,还大力推动新近兴起的中国人类世研究。曾应邀多次在国际科联和全球变化研究国际学术大会上作报告。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曾主持了3个科技部973项目,3个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和多个中科院重大项目,评估皆为优秀。主持编撰了中科院《21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报告》(2008年出版)和国家基金委与中科院《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地球科学》(2011年出版),阐明了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为我国地球科学尤其是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面,安芷生牵头向中央、国务院或国家领导人提交了《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咨询意见》、《关于进一步在黄土高原地区贯彻中央退耕还林(草)方针的若干建议》、《我国PM2.5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关于我国北方雾霾的成因、发展趋势、环境影响与应对项目的建议》、《关于新时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略的建议》等一系列战略咨询报告,向地方政府提交了《关于我国北方夏季风边缘地区未来10年降水趋势预测》、《开展关中大气环境治理专项研究》等多份战略咨询报告,都得到了中央、中科院和陕西省领导人的批示和采纳,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气候变化对策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咨询报告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应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半干旱地带应是西部生态治理和沙尘暴防控的重点地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应遵循“塬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还林草,沟道拦蓄整地,沙区固沙还灌草”的“26字方略”;首次明确指出人为排放与大气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北方重霾事件的关键成因;城市空气污染控制应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排放、加强天气气候研究为预警和环境健康服务等。 发表SCI论文480余篇,在Nature、Science及子刊和PNAS等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文章32篇。据Web of Science SCI引用超过37000次,H index为88。“Science Watch”统计的1996-2007年国际地学高引用文章中,安芷生文章引用率在地球科学领域全球排名第16位,在国内地球科学领域位于第一。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并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何粱何利地球科学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其他国际国内奖项。先后创建了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连续7次国家评审中获得“优秀”。培养了包括2名院士,1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多位国际一流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人才。 |